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清水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华、屠杀同胞的累累罪行,表现出了极大的愤慨与痛恨,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初,日本占领开封,在河南、山西、安徽等地的流亡学生纷纷西撤,汇聚到西安,国民党政府害怕学生奔赴延安,沿途设卡堵截,胡宗南将一部分学生遣往天水,在天水造币厂成立了“甘肃省救济灾区流亡学生委员会”,对学生实行军事管理。不久,“委员会”更名为“陇豫公学”。同年底,学校迁到清水,改名为“甘肃省第二中学”,1939年4月更名为国立第十中学。
流亡学生失去家园,又遭到国民党当局的欺压。来到清水后,反动校长许逢熙肆意克扣学生伙食费,致使学生挨饿,甚至造成50多人死亡。这一事件激起学生极大愤慨而引发了学潮。
1940年5月3日,全校学生进行总罢课,随即成立了由9名学生组成的学生自治会。20日,国民党天水专署与学生谈判未果。22日晚,清水电报局长、中共秘密党员陆治安在公园、街道散发传单,要学生加强纪律,紧密团结,注意斗争策略。
6月初,国民党当局派军队包围了国立十中,当场抓走学生代表57人。此后学潮骨干和学生代表有的被捕入狱、遭到通缉,或被押解至兰州劳动营;有的被驱逐出天水,或被勒令退学。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被镇压下去了。
1940年底,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派中共党员周震中以英文教员的身份到国立十中开展学生运动。周震中到学校以后,与学生广泛接触,并创办刊物,成立了“励学读书会”等团体,学习探讨各种哲学和抗日理论问题,还不定期的出版墙报、专栏、刊登短小精干的论文、杂文、诗歌,教唱抗日歌曲,编排节目,公开演出,以激励学生的革命精神和坚定抗战胜利的信心。1942年春,全校师生下乡宣传抗日,进行募捐,援助前方战士。学生自治会组织各部师生经常演出抗日救国文艺晚会,演唱抗战歌曲,演出《张自忠》《雷雨》等剧目,唤醒、鼓舞了群众的爱国热情,激发了群众的抗日斗志。
据统计,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期间,清水人民直接奔赴前线参加作战、或出钱出力全力支前,共有9696名优秀男儿参军作战,人数占全县劳力的四分之一,其中有59人为国捐躯;征集军粮1029.5万斤,外加税赋、公教粮等,年均征粮360.7万斤;共征用民力93211人次,帮助前线部队驮运军粮、修筑工事、转运伤员、输送弹药。在当时经济生活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全县动员捐款捐物、支援抗战,共募集资金1642.3万元(法币);为前线将士捐献羊皮1万张,麻鞋1万双,布袜4000双,毛背心200件,棉衣450套,采伐核桃树制作枪托6万支,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清水抗日救亡纪念馆2013年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