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宝珊,甘肃天水人。1894年出生在一个弃儒从商的家庭,是我国著名爱国将领,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辛亥革命时,参加新疆伊犁起义。自1926年起,先后任国民军联军援陕前敌副总指挥、国民军联军驻陕副总司令、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驻甘肃行署主任、代理甘肃省主席、杨虎城部新编第1军军长等职。此间,他同许多共产党人保持着友谊,对陕甘等地在“清党”中遭受迫害的共产党员给予尽可能的掩护和帮助。
抗战爆发后邓宝珊被国民党政府任命为第21军团军团长,赴榆林就任。初到榆林,他即派人与陕甘宁边区绥德警备司令部陈奇涵司令员商谈协防事宜。接着,陕甘宁边区留守处主任肖劲光到榆林,双方达成了和平相处的默契。1938年春后,邓宝珊派驻兵力于鱼河堡,叮嘱带队军官:“维护陕甘宁边区到榆林这一段公路的交通安全,保护来往车辆和人员顺利出入!”整个抗战期间,邓宝珊与陕甘宁边区一直保持着睦邻关系,对蒋介石发动的历次反共高潮,均以沉默对待。邓还多次去延安,同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晤谈。1943年6月,蒋介石电召邓宝珊去重庆,途经延安,毛泽东向他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争取民主团结、把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到西安时,又同周恩来会晤,对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战的主张深为敬佩。抵渝后,邓听到的则是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共叫嚣。出于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他在最后一次见蒋时,犯颜直谏:“国难当头,如再搞阋墙之争,后果不堪设想。”邓宝珊由重庆回榆林再次到延安,毛泽东等对他此行为争取国内民主和平所做的努力极为赞赏。1944年12月22日,毛又致信给邓宝珊,说:“去年时局转换,先生尽了大力,我们不会忘记。八年抗战,先生支撑北线,保护边区,为德之大,更不敢忘。”
1948年平津战役时期,邓宝珊担任了解放军与北平傅作义之间的调停人,又以傅作义的全权代表与解放军谈判,最终达成了协议,实现了北平的和平解放,保护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免遭战火。此后他又前往包头,协助董其武完成绥远起义。新中国成立后,邓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席,甘肃省省长;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四届民革中央副主席和全国政协常委,1968年在北京逝世。